-
第五十一期:造紙匠人
風云變幻,袁恒通從17歲到80歲,跨越半個多世紀對棠岙紙制作技藝的守候。他的棠岙紙在這時代里,和這座孕育了這門技藝的城市一樣,一步步探索,尋找自己的定位,它不僅只是一門制作的技藝,還是這座書香城市不斷...
-
第五十期:寧波古戲臺
現存的寧波古戲臺數量不少,單單有名可稽者就達數百座。對古人而言,看戲不僅僅是一種文化傳統,還是一種生活方式。南宋陸游詩里就有“酒坊飲客朝成市,佛廟村伶夜作場”,“先生醉后騎黃犢,北陌東阡看戲場”,...
-
第四十九期:天童佛音
8世紀也就是宋朝時期,寧波作為“海上絲綢之路”的核心港口城市之一,從寧波橫渡東海到達日本列島南部的新航線已經出現。在海上絲綢之路歷史上,寧波是日本曹洞宗的“圣地”,而天童寺則是這一“圣地”的象征。
-
第四十八期:泥金彩漆
泥金彩漆以其精湛的手工技藝,及婚嫁習俗的延續流傳至今。通過泥金工藝與彩漆工藝的完美融合,賦予了生活更多的彩色幻想,為寧波民間手工藝平添了一份色彩。
-
第四十七期:匠心紅幫
在百年傳承中,紅幫扮演著中國近現代服裝業開拓進取的重要角色,積淀了"敢為人先、精于技藝、誠信重諾、勤奮敬業"的思想底蘊,成為整個中國服裝業的文化靈魂。
-
第四十六期:一介布衣修明史
萬斯同的一生都獻給了史學。他的一生不慕名利,樂于讀書,態度謙恭,與人交往都自稱“布衣萬斯同”。墓志聯上的“班馬三椽筆,乾坤一布衣”或許就是對他一生最好的評價。
-
第四十五期:情系桑梓 ,以利濟世——走近吳錦堂
“中國生,中國養。中國走出到東洋。東洋回來到白洋,白洋湖口一座墳,道士宮前造銅人!敝钡浇裉,慈北還流傳著這樣一首民謠,講的就是這位情系桑梓、恩澤故里的吳錦堂先生。
-
第四十四期:漁開石浦
石浦漁民素來有“三月三,踏沙灘”、“祭!钡攘曀,其中“祭!笔菨O民出海捕魚時,為求平安、豐收的一種儀式。當地政府現在將原來民間的“祭!被顒咏M織成節慶活動,稱之為“開漁節”。
-
第四十三期:前童印象
前童,是江南富有特色的古鎮,幾乎完好無損地保留著明清時期的風貌,家家臨水而居,潺潺的溪水常繞著整個小鎮,碧水幽幽,青磚黛瓦、鏤棹雕欞,構成了一幅古韻濃重、和諧明媚的鄉村畫。
-
第四十二期:紅色梁弄
梁弄,位于浙江省余姚市四明山境內。在抗日戰爭時期,梁弄憑借由山脈的環繞構筑的天然屏障,以及復雜多樣的地貌所形成的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,成為浙東敵后抗日根據地的一個重要支點,素有“浙東小延安”之稱。